本科毕业时的一篇总结文章。

(本文由作者独立完成,原载于重庆大学“重大就业”公众号,原标题是“职”等学长说|42 升学丹麦技术大学:“认识自己”最重要,时间是 2020 年 2 月 21 日,此转载未获许可,且有部分出入;禁止进一步转载。)

困而知之,勉而行之

许杰刚入学时剪的平头,因为从小就这样。大二开始,他认为背头更适合自己,为了这个想法,他的头型变化了三年,接下来的三十年还得不断改动;其实人生也是这样,为了自己的梦想,不断探索。

他找到了一个适合追寻梦想的地方,丹麦技术大学的新能源-能源系统分析专业:能源领域全球前三的学校,全球第一个能源分析专业。喜欢实习的他更是选对了地方,哥本哈根有 1000 多家新能源公司,是名副其实的全球新能源中心。

大学期间,许杰在很多不同的环境中学习过,从大一的欧洲游学,到大二台湾科技大学交换,再到大三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交流:出国读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。有了一次次的经历,就知道了自己适不适合学习新能源,适不适合出国读书。他也不断地遇到各种问题,失败过很多次,但在兴趣面前,压力也会转变为动力。

知己知彼,事半功倍

许杰的电脑里面有 30G 的资料,印象笔记有 1000 多条,这都是他平时上课、上网、看书、交流、听讲座积累的。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,没有知识的积累,可能对“玩”都没有兴趣。申请学校的时候,他已经有了能源领域各个方向的知识大纲,然后再整理意向学校和专业的详细资料,不断地比较、筛选和修改,最终才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。

还有很多知识只靠阅读是得不到的,“每一堂课,每一条参考文献,老师讲的每一个小故事,都非常重要”。他遇到问题自己解决不了就记在本子上,发现老师有空就聊聊,这是很多想法的开始。

朋友也是大帮手。谈及朋友,许杰总是满怀感激,“我大四上学期完成了很多任务,有一半是同学的功劳”。和同学互相帮忙修改申请文书,在失意的时候和朋友推心置腹,在不知所措时候请教别人,可能会解决大问题。此外,许杰对很多课外活动都很感兴趣,比如画画、写字、踢足球、打羽毛球、参加管乐队,“压力大了玩玩放松一下,回来再接着学”。在活动中也可以结识朋友。

至于英语,很多同学花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和金钱;但许杰很 早就发现了一个事实:英语考试考得都是学术英语。所以他就读论文,按自己的兴趣读。“很多科研类的微信公众号,特别是 Nature 的公众号,每天推送的论文都很有趣,感兴趣了就下载之后阅读,然后再找参考文献读。”许杰说,“不为了考试而学,而是学了之后顺便过了考试。”

兴趣盎然,动力无限

高三开始,他的专业意向就是新能源,“我从高二开始读科谱杂志,发现每期《环球科学》杂志关于新能源的讨论都最吸引我”。高考后,许杰以第一志愿学校和第一志愿专业进入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。但在学习的过程中,也经常怀疑这个专业不适合自己,兴趣点也曾在工程经济学、环境工程、知识管理等领域之间摇摆,更是经常面对别人的不理解,“最后才发现,研究生方向需要 很多其他领域的知识,那是一个跨学科的新方向”。背后支撑的,是他的求知欲和坚持。

许杰从来只说当下对什么最感兴趣,他自称是多潜能者,这也是他在美国学习的时候接触的心理学理论,“这种人容易对不同事物产生兴趣,这有优势也有拖累,关键是选择合适自己的方向”。系统分析要求短时间学得新知识,对新系统进行建模和分析,这个方向确实很适合他。每个人的兴趣点都不一样,将兴趣和学习研究结合起来,就成功了大半。

“父母每次打电话都会问我以后要干什么,我从来都回答不出来。因为我觉得我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,哪一种在我看来都算成功。”


  • 2021 年 4 月 10 日后记:文章采用了第三人称,且仿照了《南方周末》的人物介绍文章。